- · 鄭崇選:彰顯“文化自信”,浦東30年提供了怎樣的實踐范例?[11/20]
- · 林蘭:浦東“十四五”時期“兩業融合”發展思考[11/18]
- · 黃凱鋒 馬麗雅:扎實推進健康扶貧[11/18]
- · 方師師:算法推薦、精準定制、千人千屏:什么是“過濾泡”?如何在“過濾”的世界里生活?[11/18]
- · 李駿:這一在關鍵歷史時刻召開的重要會議,將開啟我國社會建設、發展與治理的新階段[11/10]
- · 張兆安:四個變化,看浦東對上海的改變[11/09]
- · 黃凱鋒: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創造條件[11/05]
- · 陶希東 :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思路及策略[11/02]
黃凱鋒: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創造條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即“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結合這一目標,筆者就上海未來五年文化發展戰略談一些體會和思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深化上海文化發展改革,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推動實現國際文化大都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一方面不可避免受到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嚴峻沖擊,抗風險的韌性、創新轉型的能力、文化治理的水平、發展空間的持續拓展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另一方面也面臨全球治理體系、新技術革命變化帶來的新機遇。黨中央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助力文化事業產業駛入加快復蘇、提質增效快車道,為上海文化追求卓越創造條件。長三角一體化、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進博會”等國家戰略任務深入實施,為上海文化建設服務戰略全局明確新方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為上海文化引領品質生活提供新動力。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蓬勃發展,推動“文化+”融合向縱深發展,為上海文化創新驅動注入新動能。
未來五年上海高質量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貫徹“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緊密結合上海超大型城市的實踐特點,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到上海文化發展各領域各環節。
堅持圍繞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總體目標。把握國際政治經濟變局新趨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順應超大城市發展規律和特點,持續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充分用好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以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文化大都市能級,助力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充分體現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的初衷本源。全面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大力培育文化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文化需求,持續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到2025年,將建成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文化設施布局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加顯著,文旅產業核心競爭力更加凸顯,更有品質、更有溫度、更具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推動“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向縱深發展,發掘、重振、擦亮、創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提升“上海文化”標識度;高質量落實國家戰略任務,發揮上海文化創新發展引領作用,以更高站位推進上海文化發展融入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空間新布局;全面提升城市整體文化形象,鞏固上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優勢,推動對外文化交流創新形式、拓展渠道,提升重大文化節展賽事活動影響力、競爭力;完善全市文化設施功能布局,實現國際化、本土化和差異化發展有機統一的文化設施空間布局,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往更高質量發展;實施“文化+”融合發展戰略,激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動能,加快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優勢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高地;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國際旅游集散樞紐、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提高市民游客的獲得感;提高文化治理現代化水平,引導文化企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